不論什麼東西,我們都不免忘記:讀過的書、日本的廟宇、路克索的陵墓、航空公司櫃檯前排隊的隊伍、我們自己的愚蠢。
於是,我們又會逐漸把快樂寄託於家鄉以外的異地。
─艾倫‧狄波頓《機場裡的小旅行》

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

Before Sunrise














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Before Sunrise

這部1995年的作品,很適合用來解釋背包客/旅人的愛情觀──

──「彷彿我們相處的時光僅屬於我們,是我們創造的,你在我夢裡、我也在你夢裡。」

隻身一人在異地,離開了原生的現實社會,拋棄了無聊、重複、平板的日常生活,不帶包袱地遇見另一個人。

那麼,要不要大膽去愛呢?

就像迫近離別的那時刻,伊森霍克跟茱莉蝶兒從公園出來,攜手走在清晨維也納的石板路上,聽著某處傳來的大鍵琴琴聲......

傑西(伊森霍克)說:「We back to real time.」(我們回到了現實時間。)

由於「時光將像兔子那般地溜走 」,旅人只能選擇把握當下。
當下如果不去愛,未來的幾十年想起都會後悔吧?

「不過我們在生活中的一切,不就是為了能被多愛一些嗎?」
席琳(茱莉蝶兒)的看法其實與傑西相似。
在酒吧打彈珠台遊戲時,傑西認為愛就是:「兩個不知如何獨處的人,一起分享的逃避。」

人們都說愛是無私分享的,但其實愛的本質是如此自私。
旅行的本質也是孤獨的,只有自己才能嗅聞出旅程的獨特氣味;
兩個人,就是一起分享對真實人生的逃避吧?

우리가 우리 시간의 주인인 것 같아
우리의 우주 같다고
난 네 꿈속에, 넌 내 꿈속에 들어와있는 기문이야